• 1993-15郑板桥作品选整版票
  • 0

1993-15郑板桥作品选整版票

市场价: ¥890.0 销售价: ¥580.0
数量:
  • 详情
  • 评论(0)

1993-15郑板桥作品选整版票

        1993年11月22日,中国邮电部发行了郑板桥作品选邮票,全套共6枚,规格为52*31mm(1、2、5、6)31*52mm(3、4),齿孔度为12度,胶版,设计者潘可明、卢天骄,由北京邮票厂印制。

  该套邮票整版40枚,共6版,具体详情如下所示:

  6-1  10分 52*31 竹石扇面 4741.2万枚 
  6-2  20分 52*31 兰花册页 5299.7万枚 
  6-3  20分 31*52 兰竹石大中堂 4745.7万枚 
  6-4  30分 31*52 竹石图轴 4929.7万枚 
  6-5  50分 52*31 瓶菊册页 3053.7万枚 
  6-6  1.60元 52*31 书法扇面 4633.7万枚


       竹石扇面板桥一生,常以焦墨挥毫,不泥古法,擅画兰竹石五十余载,潇洒劲秀,笔趣横生。他喜欢大自然的一草一木,认为兰四时不谢,竹百节长青,石万古不变,“一竹一兰一石,有节有香有骨。”此幅竹石,以石块为前景而将竹的主干藏于石后,仅以两三根竹枝旁逸斜出,枝上仅有数片叶,虽为小品,但疏密有致,传神写影。
     “缩写修篁小扇中,一般落落有清风”,可谓以简驭繁的典型;“一两三枝竹竿,四五六片竹叶,自然疏疏淡淡,何必重重迭迭。”表现出师承自然,以少胜多的功力。画上题字为“越老年兄,板桥郑燮”。此画是为老友率意而作,故不用客套语。原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。

        兰花册页板桥画兰竹石,其笔法虽直接取法于古人,如明代徐渭、清代石涛、高其佩等名画家,但他决不依样画葫芦,而是有自己的创意及个性,独树一帜,自成一格。这幅绘画,画面仅有两丛兰,聚于右上,其它部位皆为空白,疏密对比明朗。“兰叶用焦墨挥毫,以草书之竖长撇法运之。”撒得开,收得拢,多而不乱,少而不疏,初开、半开、全开之花恰到好处,很见书法功夫。
   “板桥写兰如作字,秀叶疏花见姿致。”从画面上可以看出板桥将书法溶入画中的艺术独创精神,以及高超的笔墨修养。原画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。

        兰竹石大中堂这幅大中堂从未发表过,现藏于扬外i博物馆。其构图极具匠心,上有一丛兰,下点一枝竹,其它部位皆布满岩石,配置和谐。《清代学者像传》中称郑板桥:“画石亦然,有横块、有竖块、有方块、有圆块、有欹斜侧块。”技法既有细皴,也有乱扫,亦有畅笔酣墨,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纸笔水墨的功能和作用,比之自然中的石又多了新的生命。
       此画的题跋更为高妙,不同于前两幅的以画为主,题跋为辅,而是书画各半;题跋打破了传统的“上宜齐头,下不妨参差”的形式,以轮廓线勾勒山势,再随山势布局题跋,高低大小任其自然。题跋内容体现了郑板桥的艺术思想:“古人云,入芝兰之室,久而忘其香。夫芝兰人室,室则美,芝兰弗乐也。我愿居深山大壑之间,有芝不采,有兰弗掇,各适其天,各全其性。乃为诗曰:‘高山峻壁见幽兰,竹影遮斜几片寒。便以乾坤为巨室,老去高枕卧其间’。”这一题跋将郑板桥热爱自然,热爱生活,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的创作思想深刻而形象地表现出来。这是对清代统治画坛的“四王”(王石谷、王时敏、王鉴、王原祁)“临古”、“拟古”画风的形象批判。

        竹石图轴:这幅图轴为一副墨竹画,现藏于北京荣宝斋。画中之竹,瘦硬苍劲,以密取胜,用笔道劲圆熟,立竿添节,画枝点叶,极富个性。老嫩之别,阴阳之分,前后之序,不落窠臼,体现了郑板桥墨竹画“真而且妙”之特色。“墨竹”是中国画的传统画法,唐朝吴道子、王维、萧悦及五代黄筌等人,都是颇有成就的墨竹画家。而此图轴的前半部分,则引用了北宋文同和元代吴镇两位大画家的题竹诗,为:“文与可墨竹诗云:‘拟将一段鹅溪绢,扫取寒竹万尺长。
       梅花道人诗云:‘我亦有亭深竹里,也思归去听秋声。’皆诗意清绝,不独以画传也,不独以画传,而画益传。”文同,字与可,善画山水,尤擅墨竹。吴镇,字仲圭,号梅花道人,与黄公望、王蒙、倪瓒合称元末四大画家。文同诗句之意为:“准备用一段书圣王羲之用的那种鹅溪绢,以巨笔画出冬日万尺长的竹梢来。”吴镇则在诗句中抒写了对故园之竹的无限怀念。所引用这两段诗句虽是题画之作,但郑板桥认为它们意境“清绝”,本身自可传世;而画上由于题了这些诗句,更可流传于世了。
       在图轴题字的后半部分,又写道:“愚既不能诗,又不能画,然亦勉强题数句,目:‘雷停寸雨斜阳出,一片新篁旋剪裁。影落碧纱窗子上,便拈毫素写将来。’鄙夫之言,皇惭前哲。廷翁年学老兄先生正画,乾隆己卯年板桥居士郑燮拜手。”这段题字起首为板桥自谦之辞,说自己既不会作诗,又不能绘画,但也勉强题了一首小诗,意为:“在雷停雨止夕阳露面之时,一片新竹错落有致地生长出来,竹影映照在绿纱窗上,我就欣然提笔铺纸将竹的美妙形影画了下来。”这幅大中堂,画、书、诗俱佳,是郑板桥晚年的精品。

       瓶菊册页:板桥除酷爱画兰竹石外,还喜画松菊,他认为菊是“不随群草出,能后百花荣”,为“四君子”之一。此册页是一小品,构图不多见。他的兰竹石画多以大地为环境背景,而此幅小品以一水盂插花为题,勾花点叶,极富生活情趣,代表着板桥艺术上的又一风格特点。尤为独特的是,他把名、印置于小盂中,似为小盂上的刻字,十分别致。此册页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。

      书法扇面:这幅扇面,现藏于扬州博物馆,是板桥书法的代表作。内容为一首小诗:“雾里山疑失,雷鸣雨未休。夕阳开一半,吐出望江楼。”描写夏日暴雨将过的景色,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,诗情画意融为一体。这幅扇面把板桥书法中的绘画美也充分表现出来,人称“板桥作字如写兰,波磔奇古形翩翩。”他自己也说:“要知画法通书法,兰竹如同草隶然。”
       他的字以行楷笔法写隶书,在隶书中掺入篆楷之笔,然后以行草的笔调为之。这种书体他自称“六分半书”,人称“板桥体,有架势,有笔力,金石味很浓,且墨色有浓有淡,浓淡相宜,结实而不堆塞,道劲而多妩媚,朴茂劲拔,奇透雅逸。从单个字看,好象古体,字的间架,用笔多变;从全篇看,行款活泼自由,不是一行直写到底,而是大大小小,方方圆圆,正正斜斜,疏疏密密,排列穿插十分灵巧别致,一眼望去,如“乱石铺街”。这正是对当时流行的“馆阁体”所提倡的“乌、光、方”字形的挑战,可谓开一代书风。

       郑燮,字克柔,号板桥,扬州府属兴化县人,生于清康熙年三十二年(1963年),卒于乾隆三十年(1765年)。清代著名画家、诗人、书法家、金石家。他的诗书画印有机融合,浑然天成,不为世俗所左右。号称诗、书、画三绝,三绝中又有三真:真气、真诀、真趣。他的兰、竹之作,遍布世界,驰誉中外,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。郑板桥幼年家贫,丧母,赖乳母教养,并随其父学画,早年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,郑燮酷爱绘画艺术,用真情写画,不以贫寒以画谋利,作画决不“有求必应”,更不“求善价而沽之”,曾说:“吾画兰画竹画石,用以慰天下之劳人,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。”后来郑燮绘画和随手题句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。他的一生,不仅给后人留下许多“掀天揭地之文,震电惊雷之志,呵神骂鬼之谈,无古无今之画”。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。
       郑板桥诞生300周年之际,设计者从分藏于扬州、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市博物馆的郑板桥作品中,精选出6幅佳作,缩成方寸,用来表现他的诗、书、画、印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,反映其不苟同世俗的艺术主张,显现其关心民瘼的政治情怀.

以上是1993-15郑板桥作品选整版票详细介绍,更多1993-15郑板桥作品选整版票收藏知识尽在邮票知识栏目,敬请查阅.

评价5.00分,共0位参与

发表评论

标题:
*评论内容:
联系方式: (可以是电话、email、qq等).
触屏版电脑版

门店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邮币卡市场二楼B3015-3017

Copyright ©2018 惠泽藏品 zhibitouzhi.com